《考上大学,我依旧笑不起来》单看标题,就已经让人感到酸楚。2000年《大连晚报》的这篇报道,牵动了多少人的心,而紧跟着的《别怕,家乡父老送你上大学》报道更是吹响了滨城爱心集结的号角。
号角一响,响彻四方,爱心滚滚而来。
设在晚报一楼的捐款办公室,因其特殊的使命而变得神圣,感人的故事在这里上演、传播、发酵,这一凝聚了感慨、感谢、感动、感恩的行动,在阳光的照耀下,直抵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深处。
有人为了献爱心,不顾自己的病痛,特意从医院病床上赶来捐款;有人惦记着多年前大连人的滴水之恩,把助学的事儿一坚持就是10年;有人身患癌症,仍笑着说:“只要活着,我每年都来捐……”;有人默默奉献,放下钱,留个“众生”、“爱心人士”的名字转身就走……
白驹过隙,转眼17年,大连晚报“《特困生档案》特别行动——家乡父老送你上大学”活动累计募集助学款近800万元,已资助1800余名贫困生圆梦大学。
今年的爱心集结号即将吹响,我们先回味下过去那些年里,那些让人感动、兴奋和泪下的瞬间……
胖大姐:
两盒盒饭和一份坚守
20多年前的一天,刘淑清带着3岁的女儿,从四川老家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来和在开发区打工的老公团聚。终于到了大连,孩子却饿哭了。当时,瓦房店的一对母女给胖大姐娘俩买了盒饭。这件事一直到现在都让她念念不忘,心存感恩。
正是那“滴水之恩”所带来的感动,让曾经卖菜一天只挣7毛钱、供两个孩子上学、老公肿瘤手术、一个人养全家老少7口煎熬的她,能够坚强地面对生活,渡过一个个难关。也正是这份感恩,让她与“家乡父老送你上大学”活动并肩走到现在,参与了将近10年,资助了十余名贫困学子。
每年五六月份,刘淑清都会给晚报记者打来电话,让记者帮她留几个好学生,说她一准过来捐款。而每次走进捐款办公室,她都是一副笑哈哈的样子,可敬可爱。报社编辑部的同志们都喜欢称她“胖大姐”,看到她,就像看到亲人一样,十分亲切。
前年5月,“胖大姐”家发生了重大变故,一下子失去了两位至亲,然而,这位令人佩服的乐观大姐,硬是忍着悲痛、咽着苦水,在当年“家乡父老送你上大学”启动后,再次来晚报捐了款,坚守着她对自己、对贫困学生的一份承诺。
海参哥:
街头卖唱的钱,都给学生吧
去年8月3日,面庞黝黑、扎着辫子的年轻男士姚建国拎着一个布包来到捐款办公室,包挺沉,里面全是一元、五角、一角的零钱,其中还有大量的硬币,一共2311.6元,他说这都是他在街头唱歌赚的钱。
姚建国是农村的苦孩子,5岁时右眼被误伤而失明的,现在是假眼球。他从小就受人资助,16岁出来打工,能赚钱了,在他心里想的最多的事儿,就是尽自己所能帮帮别人。
加了他微信后,记者才知道,他就是曾经被媒体报道过的大连海参哥“姚建国”,当时报道,是因为他的善举。
海参哥目前在全国各地一共资助了20多个学生,每月给这些孩子寄学费、生活费等得一万多,他一个月有20多天在华南广场附近唱歌,每天7个小时,季节性地帮人家潜水捞海参,大多数收入都用来帮穷学生了。
全班62个娃:
三天募集6743元
金州实验小学三年三班共有62名学生,这里都是不到10岁的娃娃,可他们的举动却不得不让人竖起大拇指。
去年捐款期间,这个自称是的金州实验小学三年三班爱心中队的集体派了十几名代表,在老师和家长的陪同下来到报社捐款。
他们称,是8月1日看到了《大连晚报》上登的“家乡父老送你上大学”活动报道,得知身边还有很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家庭贫困的大哥哥大姐姐,虽然考上大学,却负担不起大学学费。看到这些寒门学子自强不息的故事,他们被深深感动了,有人号召汇聚全班同学的力量去帮助这些大哥哥大姐姐。
全班62名同学首先捐出了“每天一元钱”节省下来的零花钱,之后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微信转账、现场募捐和义卖报纸三种形式,短短三天时间,共募得善款6743元,实现了帮助一位大哥哥或大姐姐圆梦的计划。
中队的张轶哲小同学还说,“虽然天气炎热,虽然卖报纸时经常被路人误会拒绝,但是我们的心里始终洋溢着喜悦和自豪,因为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
“虽然我们的力量还很微薄,但是我们却可以点燃希望的灯。奉献爱心,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位资助者代表尽管年龄很小,但其最后的这段话语却道出了所有资助者和主办单位的心声。
患癌奶奶:
要是明年我不来了,就是不在了
去年捐款期间,一位身材瘦弱的老奶奶笑呵呵地来捐款,记者一看便认出这是位“老人儿”,头年就来捐过款。
老人家今年已经84岁了,是名退休教师,看上去精气神很好,可老人告诉记者,其实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不好,“你没看我这么瘦,2000年那会儿胃就切除了,不久前,又检查出癌症。”
老人的话让记者吃了一惊,可她却笑笑说:“我根本不在乎,老头子20多年前就走了,我活到现在也够本了,只要活着,我就会每年来捐,要是明年我不来了,那就是我不在了。”
老人的乐善好施、乐观豁达,令记者十分佩服。她最后掏出个红包,里面装的是1000元的新钱。
秦女士:
捐款,以十位恩人的名义
2015年8月5日,秦女士委托尹大姐到报社帮忙捐款。尹大姐说,17年前,秦女士被确诊为乳腺癌,在医生的治疗和呵护下,几年后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
此后,她努力回忆和梳理一生中对她有过恩情的人,一共63个,秦女士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这些恩人,对他们说声感谢的话。如今,恩人已经找到了40多位。
随后,尹大姐拿出一张写着十个人名的纸说:“秦女士让我帮忙代捐5000元钱,分别以这十位恩人的名义,每人500元,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恩人的感激和回馈。”
66岁拄拐老人:
献出的,不止是钱
2013年8月1日9时30分左右,一位拄着双拐、脚肿得像馒头一样的阿姨在老伴的搀扶下走进了“家乡父老送你上大学”活动办公室。
记者了解到,这位叫周鸣的阿姨,66岁,两个月前髌骨粉碎性骨折。本应严遵医嘱好好在家躺着休息,可当她看到晚报上刊登的待帮助学生报道,被孩子们家境如此贫困却自强努力的事迹感动,便和老伴商量,一定要到报社,捐出300元钱,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周阿姨指指自己的腿说:“我家条件也不太好,现在又摊上这么个事儿,只能略尽心意了。”
程先生:
从杭州飞过来,只为一句承诺
2014年8月,只因为在离开大连的航班上看到了晚报“家乡父老送你上大学”的报道,那些来自困难家庭的孩子们便成了他的牵挂。
两天后,在厦门办完事一回到杭州的公司,他便给本报的捐款热线打来电话,表达资助的意愿。再一个两天之后,一诺千金的他按约定时间飞到大连。
由于航班晚点,下午5点多才下飞机的他,带着帮助20个孩子上大学的10万元捐款从机场直奔晚报。
这位程先生是“浙江智通”的企业老总,曾出资百万余元在浙江丽水建起穷山乡最好的希望小学,在那里,全校100多个孩子的吃、住、穿、学全部免费,从入学一直到毕业,都不用交一分钱。
从2014年到现在,程先生每年都会参与“家乡父老送你上大学”活动,资助10名贫困学生。
卓越集团:
出钱出车,其实,出的是良心
2000年,是“特困生档案’特别行动——家乡父老送你上大学”活动的第一年,47名高分考入重点大学的北三市贫困学生得到20余万元的资助,其中卓越集团资助了6个孩子,并在开学前,出了一辆中巴车跑了一夜,把这6名学生送进了北大、清华校园。
“无名英雄”:
没留下姓名,留下了温情
2013年8月3日 有几位是捐款不留名的“无名英雄”。最让记者感动的是王女士,看上去五十多岁的她从华南那边坐了两趟车来到晚报社,进门便掏出200元钱,放在桌上转身就要走。
记者拦住她,表示还要给她开发票和捐款证书。她说:“我就捐这点钱,是份心意。家里还有卧床的老母亲,现在还戴着呼吸机呢,我得赶紧回去照顾病号。”
2014年8月5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放下500元钱就走;一位老大娘坚拒留名,最后说:“就记个‘众生’吧”;还有一位好心人不肯透露真实姓名,留下了“爱心人士”的字样……
每年的捐款期间,都有众多默默献爱心而不留名的爱心人士,这些“无名英雄”让记者和工作人员十分感动。
保洁员:
捐1000,又捐1000
2014年8月7日,在晚报社旁边沙区政府当保洁员的张女士前来捐款,走进捐款办公室时,她身上还穿着工作服。她说:“去年也想来捐,可来晚了,活动已经结束了。”
“捐款人就写‘王当忠’吧。”张女士说,这是母亲的名字,她已经去世了,算是对她在天之灵的一种安慰吧。
收入微薄的张女士为贫困学子捐了1000元,看到希望工程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她又为地震灾区捐了1000元。
家乡父老送你上大学
没有什么动人的话语,也没有什么惊人的举动。但这些瞬间,无一不让我们感到温暖。这个世界,也正是因为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暖,才变得如此美丽。这份美丽,因凝聚万千而引人注目。这份美丽,因平凡朴实而无比动人。
从2000年开始,在大连晚报“特困生档案”——家乡父老送你上大学17年的活动中,让人感动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不尽,道不完。因为,所有那些瞬间,都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今年,大连晚报《特困生档案》,期待与您一起,续写温情……
记者:栾光煜,编辑:王剑
添加新评论